-
【北京招商】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路线明晰 多举措助力产业升级
北京市近期围绕科技服务业推出系列政策,明确产业发展路径,通过招商引资、金融支持、土地试点等创新举措,加速高精尖产业集聚。相关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参与研讨,针对政策落地提出建议,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生态体系。 一、政策框架构建产业新生态 作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北京市将科技服务业纳入十大高精尖产业政策体系,出台专项实施意见。文件提出构建“研发—转化—服务”全链条支撑体系,重点培育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等细分领域。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形成以中关村为核心、辐射全市的科技服务集群。 二、创新保障机制破解发展瓶颈 为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北京市推出首都科技创新券制度,以“后补助”形式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通过贷款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服务领域。部分区域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优先保障研发中心和孵化机构用地需求,解决产业空间不足问题。 三、市场主体深度参与政策优化 在近期举行的研讨活动中,多家科技服务企业代表结合实践提出建议。部分企业关注新技术产品“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的落地细节,建议扩大试点范围;另有机构呼吁加强知识产权跨境服务支持。相关部门表示将吸纳合理化建议,在后续配套细则中完善技术交易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政策。 四、多维度培育产业发展动能 北京市计划通过三大路径强化产业竞争力:一是建设国家级科技服务示范区,打造标准化服务体系;二是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科技服务深度融合;三是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促进京津冀技术市场互联互通。数据显示,科技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升,已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当前,北京市科技服务业正进入提质增效阶段。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未来将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18
-
【北京招商】北斗导航携手ofo共享单车探索智慧出行新路径
北京市近期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新进展,北斗导航公共服务平台与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ofo共享单车)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双方将围绕电子围栏、智能锁等技术展开深度对接。此次合作由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推动,旨在通过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优化共享单车管理,同时探索押金监管等行业痛点的创新解决方案。 一、政企协同推动技术赋能共享经济 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北斗导航公共服务平台于年初赴ofo共享单车开展专项调研。会上,企业方详细介绍了运营现状,包括覆盖全国200余城的业务网络、差异化产品布局以及日均千万级订单的运营规模。针对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等行业难题,双方重点探讨了北斗高精度电子围栏技术的落地应用,该技术可通过亚米级定位实现车辆入栏结算,有效规范停车秩序。 二、创新押金监管机制获政企响应 针对社会关注的用户押金安全问题,ofo共享单车提出建立政府、商业银行、企业三方共管账户的设想。北京市相关部门对此表示支持,并建议结合北斗公共服务平台的征信数据接口,构建用户信用积分与押金减免挂钩的机制。这一模式若落地,将成为共享经济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 三、北斗技术深度适配共享出行场景 北斗导航公共服务平台展示了多项成熟应用案例,包括在北京市重点区域实现的厘米级定位服务。技术团队与ofo共享单车就智能锁模块升级达成共识,计划通过北斗短报文功能解决地下空间信号盲区问题。双方约定在第二季度开展封闭场景测试,首批试点将覆盖北京市中关村、金融街等核心区域。 四、政策支持助力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现场解读了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专精特新项目申报等扶持政策,特别强调对"北斗+共享出行"融合创新的专项支持。数据显示,北京市北斗产业规模已突破500亿元,公共服务平台累计接入终端设备超亿台。此次合作将纳入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库,享受技术转化绿色通道等便利措施。 此次合作标志着北斗民用化进程在共享经济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随着技术细节的持续优化和政策配套的完善,该项目有望为全国共享单车行业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同时推动北斗系统在民生服务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2025-07-18
-
【昌平区招商】昌平区企业争创市级创新平台新高地
北京市昌平区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强化政策引导与精准招商引资,积极推动区域产业升级。2017年,昌平区发展改革委依据北京市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组织8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市级创新平台认定,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引领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北京市昌平区紧密对标国务院关于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部署,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的要求,制定专项推进方案。2017年上半年,昌平区发展改革委全面梳理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申报流程,通过企业走访、政策宣讲、一对一辅导等方式,筛选出生物能源、信息安全、基因技术等关键领域的优质企业参与申报,确保项目与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布局高度契合。 二、重点实验室赋能产业技术突破 本次申报的8家实验室均聚焦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 -生物质能源技术研发平台:依托军蓝航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农林废弃物高效转化技术,攻克生物燃料工业化量产瓶颈。 -云平台Web安全防护系统:由中超伟业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建设,针对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泄露风险,开发实时监测与智能防御体系。 -癌症基因组学技术应用平台: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基因测序与精准医疗,推动癌症早筛技术临床转化。 其余项目覆盖新材料、智能装备、环境治理等领域,共性特征为:研发投入占比超行业均值30%,核心专利占比达65%,且均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三、区域创新链协同发展成效 昌平区通过构建“政府-企业-平台”三级联动机制,整合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未来科学城等载体资源。2017年申报企业累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项12项,承担重大专项课题9项,技术服务辐射全国200余家企业。区域高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9.3%,凸显创新平台对产业升级的引擎作用。 四、长效机制夯实创新基础 昌平区发展改革委建立创新平台梯次培育库,实施动态管理与绩效评估。对获批实验室给予配套资金、人才落户、空间载体等政策倾斜。2017年至2020年期间,昌平区累计推动32家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落地,带动社会研发投入超80亿元,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聚集”的良性闭环,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025-07-18
-
【北京招商】北京首家跨境保税直营中心开业 打造"逛全球买全球"新体验
北京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首个世贸跨港通跨境保税平行进口商品直营中心正式运营,标志着跨境电商线下体验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该中心通过整合海外仓资源与"直通车"进口模式,实现商品价格低于市场30%,并创新推出积分数字货币化投资功能,为消费者提供"触手可及"的全球购体验。 一、跨境电商痛点催生线下创新模式 近年来,跨境电商虽实现"足不出户买全球",但虚拟购物带来的体验缺失成为行业普遍难题。2023年数据显示,超过65%的跨境消费者因无法实地查验商品而放弃购买。此次开业的直营中心突破传统电商局限,集中展示来自二十余个国家的上千种实体商品,涵盖母婴、美妆、食品等八大品类,其中60%商品系首次进入中国市场。 二、"海外仓直连"重构供应链体系 该中心依托母公司建设的全球供应链网络,直接连通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海外仓储基地,采用保税备货与跨境直邮结合的模式。通过压缩传统进口的代理商、分销商等中间环节,实现物流成本降低40%以上。2024年第一季度试运营期间,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验证了线下体验对消费决策的促进作用。 三、积分金融化开辟消费新场景 区别于常规会员积分体系,该中心首创"消费-投资-再消费"闭环模式。消费者累计的积分可兑换为区块链数字资产,其价值随国际市场波动产生收益。2023年12月备案信息显示,该模式已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合规审查,成为全国首个将消费积分与数字金融结合的零售创新案例。 四、政策赋能推动业态升级 北京市商务部门2024年出台的《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支持保税展示交易场所建设。该直营中心作为重点项目,享受通关单证简化、税款担保优惠等政策红利。据规划,2024年底前将在朝阳区、海淀区增设两家同类型门店,并引入智能试衣镜、AR商品溯源等数字化设备。 五、消费升级带动产业生态重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23年度报告指出,此类"前店后仓"模式正重塑进口商品流通格局。该中心已与三十余家国际品牌建立战略合作,未来三年计划引进5000种新品,同步建设配套的冷链仓储中心和品质检测实验室,形成集展示、交易、服务于一体的跨境零售综合体。
2025-07-18
-
【北京招商】北京加码20亿资金助力内蒙古脱贫攻坚
北京市通过招商引资与全方位协作,持续深化对内蒙古的帮扶力度。最新数据显示,帮扶资金较原计划大幅提升,重点投向产业扶贫、劳务协作等领域,并强化干部人才支持,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 一、资金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 近期公布的帮扶方案显示,北京市对内蒙古年度援助资金从最初规划的数额提升至三倍,所有款项已于今年春季完成拨付。根据中长期规划,三年间累计追加投入近20亿元,资金将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和产业培育。 二、干部人才支援形成长效机制 为保障帮扶措施落地,北京市已选派数十名专业人员赴内蒙古挂职,新增团队专职对接扶贫协作。这些干部将协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并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确保政策连贯性。 三、产业协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今年夏季举行的专项对接活动中,数十家企业与内蒙古贫困地区达成合作意向,涵盖农牧产品加工、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同时,两地签署劳务输出协议,通过技能培训促进就业转移,目前已建立多个定向招聘通道。 四、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帮扶计划明确支持内蒙古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打通进京销售渠道,当地优质牛羊肉、乳制品等已进入首都市场。此外,共建的实训中心将提升农牧民职业技能,助力家庭增收。 五、多维度健全防返贫机制 除经济援助外,北京市协助内蒙古建立动态监测平台,针对因病致贫等突出问题强化医疗保障。教育帮扶方面,两地院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并共享职业培训资源。 最新措施显示,协作双方正在探索“造血式”扶贫新路径,通过培育本土产业链和扩大就业空间,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未来将深化消费帮扶、文旅合作等创新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25-07-18
-
【北京招商】北京对标国际一流加速高精尖产业集聚与创新升级
北京市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创新双轮驱动,正加速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科技、文化创意为核心的高精尖经济结构。近期发布的产业规划明确提出,将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强化研发投入、培育创新主体等举措,全方位对接国际先进标准,推动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 一、顶层设计锚定国际坐标 北京市在产业发展指导文件中首次系统引入“国际对标”指标体系,涵盖研发强度、单位面积产值、绿色低碳水平等关键维度。以中关村科学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载体,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等前沿领域,参照硅谷、东京湾区等创新集群经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2023年数据显示,北京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已突破28%,接近纽约、新加坡等城市水平。 二、要素配置突破制度瓶颈 为破解土地资源约束,北京市出台专项政策允许高精尖项目用地混合功能开发,试点“带方案出让”模式缩短审批周期。在资金支持方面,设立规模超百亿元的科创基金,并联合金融机构开发“研发贷”“知识产权质押”等产品。2022年至2023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连续两年保持在6%以上,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创新生态培育标杆企业 实施“隐形冠军”挖掘计划,建立覆盖初创期到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通过定制化服务包,推动企业技术攻关与市场拓展双向联动。目前北京市已形成由80余家独角兽企业、2000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构成的创新梯队,在自动驾驶、集成电路等领域形成全球影响力。 四、开放合作提升国际能级 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在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国际规则。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园,吸引跨国研发中心落户。2023年新增外资研发机构数量同比增长17%,技术合同成交额中涉外占比达34%,凸显国际创新资源配置能力。 五、协同发展优化空间格局 按照“三城一区”规划,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在京津冀区域精准布局。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城市副中心数字经济示范区等节点,通过产业准入标准与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跨区域要素流动。2024年启动的军民融合产业园项目,将重点承接航天、网络安全等领域成果转化。 北京市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正逐步形成“技术突破-产业集聚-标准输出”的良性循环。未来将进一步聚焦全球创新网络关键节点功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2025-07-18
-
【北京招商】保险机制赋能新材料产业 北京试点破解"好材不敢用"难题
北京市通过政策性保险试点推动新材料产业升级,以财政补贴和风险兜底机制吸引招商引资,化解创新产品"首次应用"风险。2024年初,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保险机构在中关村召开专项推进会,标志着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正式落地,覆盖10大领域129项产品,中央财政对参保企业提供最高80%的保费支持。 一、创新机制破解产业痛点 新材料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长期面临市场推广瓶颈。2023年行业数据显示,约40%的创新材料因下游用户对性能稳定性的顾虑难以打开市场。北京市推出的保险补偿机制明确,对先进半导体、新型能源材料等领域的首批次应用风险进行承保,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将最高5亿元的责任限额转化为企业创新底气。 二、财政杠杆激发市场活力 根据试点政策,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受中央与地方双重支持。在保费设计上,采用差异化费率不超过3%,财政直接补贴实际保费的80%。2024年度预算显示,北京市已预留专项资金用于该试点,重点支持单项采购合同金额超5000万元的项目,通过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供需双方交易成本。 三、动态清单覆盖核心领域 试点采用目录制管理,首批纳入的129项材料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先进钢铁材料领域,覆盖航空航天用超高强度钢;新型显示材料包含柔性OLED关键膜材;新能源材料涉及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等。目录每年度调整一次,2024年第二季度将根据技术突破情况增补石墨烯散热材料等新兴品类。 四、闭环管理确保政策实效 建立"事前备案+事中监控+事后理赔"全流程体系。投保企业需提供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材料性能检测报告,理赔阶段引入专家委员会进行责任认定。2024年3月已有12家京企完成投保备案,涉及合同金额超8亿元,预计年内将带动新材料产业新增产值30亿元。 该试点通过制度创新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为全国首创的保险补偿模式提供实践样本。监测表明,政策实施后新材料产品市场导入周期平均缩短60%,有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2025-07-18
-
【招商】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建国家级文物库房与博物馆
北京市通过最新文物普查发现可移动文物总量突破千万件,位居全国首位,为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相关部门计划在城市副中心建设集中式文物库房和专题博物馆。此举不仅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高标准设施保障,也将成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招商引资平台。 一、文物资源总量与分布特征 根据2023年公布的普查数据,北京市326家国有机构共保管各类可移动文物逾1160万件,其中东城区以占比超40%成为核心富集区。新发现文物达288万件,包括圆明园焚香楼幸存铜像、殷墟甲骨等珍品,年代跨度从夏王朝延续至近现代。普查显示,文物入藏呈现两个高峰期:20世纪中期与21世纪以来新增文物占比超六成,主要通过考古发掘、机构调拨等正规渠道获得。 二、重点文物与保护规划 在最新认定的文物中,34件《兰亭序》拓本、马王堆汉墓生物标本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针对文物保护需求,北京市将实施三大措施:建立全域文物数字档案系统,构建温湿度可控的智能化中心库房,在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集科研、展示于一体的博物馆集群。专家指出,乾隆时期焚香楼唯一存世的"地天母"铜像等孤品,将成为未来展陈的重点对象。 三、副中心文化基建进展 通州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已启动文物中心库房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该设施建成后可实现全市60%以上文物的科学集约化保存,配套博物馆将设常设展厅与特展区,系统展示北京从原始聚落到现代化都市的发展轨迹。2023年下半年起,相关部门已开展文物管理制度标准化调研,预计2024年完成保护条例修订。 四、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联动 文物资源的整合管理将促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等国家战略项目实施。通过建设副中心文化地标,北京计划形成"中心城区-副中心"双核文物展示体系,既缓解主城区场馆接待压力,又带动京津冀地区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开发。目前,夏商周时期文物研究、近现代史料数字化等配套工程已纳入市级文化发展规划。
2025-07-18
-
北京城市副中心企业审批提速至3天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招商引资
北京市通州区近期推出企业开办审批新举措,通过流程再造与跨部门协同,将新设企业审批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显著提升政务服务效率。这一改革是当地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成果,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落户城市副中心。 一、审批流程实现革命性突破 通州区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整合内部环节,将工商登记、公章刻制、税务备案等事项并联办理。其中,企业名称核准缩短至0.5个工作日,营业执照审批控制在1个工作日,公安与税务部门协同完成后续流程。对比此前需要24个工作日的传统模式,改革后效率提升近90%。 二、数字化服务覆盖全流程 电子化办理成为主要服务方式,超过80%的新设企业通过线上平台完成申请。自主研发的企业名称智能预审系统实现实时查重与自动核验,申请人在线即可完成名称自主申报。材料预审环节前置,使得85%的申请实现一次性通过,大幅减少重复提交情况。 三、服务模式创新成效显著 实体服务大厅设立企业开办专区,配置专业服务团队提供全流程帮办。通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机制,将平均等候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针对高频问题建立的标准化应答体系,有效解决80%以上的现场咨询需求。 四、跨部门协同形成长效机制 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等部门建立数据实时共享机制,营业执照、公章备案、发票申领等环节无缝衔接。通过统一受理平台,各部门审批结果互认,避免企业重复提交材料。2023年3月推出的"一窗通办"服务,进一步整合了社保登记、公积金开户等延伸业务。 五、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政策实施后,通州区新设企业数量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审批时效的提升带动了市场主体活力,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领域表现突出。后续还将推出证照联办、一证准营等创新措施,持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这项改革是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实现了政务服务质效双提升。随着城市副中心建设加速推进,此类改革举措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劲的支撑。
2025-07-18
-
【北京招商】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加速推进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引擎
北京市通州区近期在招商引资与城市规划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正加速推进城市副中心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强化与雄安新区协同联动,构建"两翼共振"发展格局。国际顶尖设计团队参与的总体城市设计已基本完成,行政办公区建设及配套服务保障同步实施,生态环境治理与区域协同规划成为重点推进方向。 一、国际团队参与高标准规划编制 自2021年起,通州区联合专业机构遴选12支跨国设计团队,涵盖城市规划、生态建设等9大专业领域,完成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和6大重点片区详细方案。同步开展的17项专项规划与15个专题研究,重点解决交通枢纽布局、历史风貌保护等核心问题。规划特别注重与廊坊北三县等周边区域的生态共治与产业协同,已建立跨区域规划对接机制。 二、行政办公区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为保障市级机关搬迁需求,通州区全面推进行政办公区建设工程,目前各标段施工进度符合预期。在交通组织方面,正优化轨道交通接驳线路,新增3条微循环公交路线;教育医疗配套上,引进优质资源建设3所中小学及1所三甲医院分院;安全防控体系已部署智能监测设备500余台。生活服务方面规划建设人才公寓与便民商业综合体,预计2023年底前完成首批设施投用。 三、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三大工程 通州区启动"蓝绿交织"生态工程,2022年新建改造公园绿地面积达450公顷,北运河水质提升至IV类标准。大气治理方面淘汰高排放机动车8000余辆,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2%。在垃圾分类领域建成全市首个全流程智能化处理基地,日处理能力提升至2000吨。 四、构建"两翼"协同发展新格局 通过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州区与雄安新区在产业布局上形成互补,前者聚焦商务服务、科技创新,后者侧重高端高新产业。两地联合申报国家自贸试验区政策,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京唐城际铁路预计2024年通车,平谷线轨道交通已完成跨区域线位规划。 当前,通州区正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城市功能、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持续提升区域发展能级,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2025-07-1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